当前位置: 协会首页 > 行业交流 > 市场行情 >

中国茶的营销:如何借助奥运这个跳板

时间:2012-08-10 19:06 作者:海峡茶业 点击:
0

    相隔四年的这时候,奥运热都会风靡很长一段时间,其中所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商业平台。88年汉城奥运会让韩国的泡菜一炮走红,以至于在天津的街坊里也能买得到。中国茶企都蠢蠢欲动,让中国茶搭着奥运的顺风车走红海外是很多茶人的一个设想,虽然让人眼前一亮,但事实上,往往只是打擦边球。在品牌,标准,产业链等重重关卡前,这个设想举步维艰。

 

  先说品牌,中国近七万茶企有自身的“特色”所在,只有名茶而没有响亮的品牌。当行业还没形成“一超多强”的格局时,资历相当的茶企只能停在同一起跑线上。就算有品牌萌芽的势头,像“金骏眉”可不久之后横空出世的类似商标让人让人眼花缭乱,真假难辨之下,“金骏眉”的生迹就此削弱了。品牌是茶行业的竞争下,受宠若惊,生长受限的。

 

  茶品没有品牌,但有西湖龙井、信阳毛尖、洞庭山碧螺春、黄山毛峰四大名茶,也有普洱茶、铁观音、大红袍等名品。当然也有像吴裕泰、张一元等“老字号”企业,也不乏更香、天福等“后起之秀”等让大众可以买得到放心茶的地方。说中国品牌的阻碍在于国土广阔,茶类品种众多,可韩国泡菜泡菜未尝不是如此。作为韩国人日常餐桌上必备的家常菜,民间做法众多甚至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做法。菜品的切制、酱料的配制、腌制的时间、发酵的方法等都“五花八门”。韩国泡菜的得名源于大一统。在有关专家的多次研究与磋商下,统一了的泡菜制作标准。这个思路复制在中国茶企上行不通,但可以反思到国茶便是缺少这样的链接才难以聚合。中国茶不是缺少品牌,是缺少的是汇合纵多名茶抑或名品的商标。

 

  再说标准化问题。作为农产品,茶叶很难实现从生产、加工到销售的一体标准化,尤其是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、广阔生产面积和诸多生产产地的中国茶叶,标准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。但是,立顿在中国市场的骄人表现,给了中国茶企业一个重要的启示:实现不了标准化的全过程,至少可以在表象上下功夫,实现包装的标准化。

  此外,中国茶的质量自然不容忽视。食品安全一直是深度而敏感的问题,各种标准筑成了出口的壁垒,而在国内,消费者难以简单辨别质量与价格取代了检验标准这个阻碍。在各种标准面前,相对薄弱的茶企难以量化地证明自己茶叶的绿色,安全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从源头排查,包括茶园的种植,采摘,加工,管理等一系列环节,缺乏像高建发茶业的物理,生物技术,一般茶园过于粗糙的工艺难免会出现漏洞。茶业的安全需要在技术与观念上加以重视。

 

  08奥运已过,12年奥运,要到伦敦带去中国茶的文化可能要大费周折。不可否认,这是一个很到的广告契机,中国茶企将向世界传递什么样的名片,是博大精深的茶文化?伊丽莎白女王与中国茶的渊源?或是优雅含蓄的茶艺展示?但值得一提的是,形式往往比内容更精彩,也更让人印象深刻。在国际舞台前,滔滔不绝的茶文化需要借助礼仪,社交等去渗透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